新闻资讯

《Nature Electronics》刊发常凌乾教授团队在可生物降解电子绷带促进肠道伤口愈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传时间:2024年04月01日      浏览次数:

北航新闻网3月30日电(航宣)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常凌乾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柔性、可生物降解、自供电电子绷带,能够提供双模式电刺激,协同加速和改善肠道伤口愈合,并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相关成果以“Accelerated intestinal wound healing via dual electrostimulation from a soft and biodegradable electronic band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吴晗、王玉琼博士、李虎博士等为第一作者,北航常凌乾教授、王柳助理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余存江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第一单位。

肠伤口愈合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基于缝合的肠闭合手术通常会导致术后问题。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愈合伤口的替代策略或装置。介于此,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自供电的电子绷带,它由柔性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可以加速肠道伤口愈合。该装置采用双电刺激促进伤口愈合:脉冲电刺激诱导上皮细胞电转染,促进愈合因子(如上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还有一种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强转染细胞的愈合因子的分泌。电子绷带在体外对肠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活力,可促进术中上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其自供电原电池由镁和钼微电极对促进愈合因子的胞外分泌。待伤口愈合后,该电子绷带可自降解在生物体内,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图1)。

图1. 全植入式,可生物降解,自供电双电刺激电子绷带促进肠道创面愈合。

为了评估电子绷带在体内肠道伤口愈合的能力,研究者们建立了一个肠损伤小鼠模型。首先在术中执行脉冲电刺激,将目标递送到上皮细胞中,然后在14天内进行监测,在此期间将自供电直流电刺激应用于切口周围的局部组织(图2)。对于行使脉冲电转染效率达到了~30%。Mg/Mo原电池在体内输出持续三天的直流电场以满足细胞保持对外分泌的能力。电子绷带最终安全溶解在生物体内(图2)。

图2. 电子绷带在体内用于肠道伤口的靶向基因电转染和电刺激。

最终,电子绷带增强局部细胞外环境中生长因子的生成,从而促进肠组织各层的增殖,包括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与传统的可吸收缝合线相比,电子绷带还减少了术后增生和阻塞的结果,并且小鼠更有效地恢复了体重。通过增加益生菌数量来促进组织愈合,同时改善肠道健康(图3)。

图3. 电子绷带治疗后小肠愈合的组织学和功能评价。

研究者设计的这种柔性可生物降解的自供电电子绷带,使用双电刺激策略为加速伤口愈合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途径。虽然这里展示的是肠道,但类似的可生物降解电子绷带可以用于促进其他器官和组织的伤口愈合,包括神经系统、皮肤和肌肉。

附:北航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吴晗,现为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常凌乾教授和王柳助理教授。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如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 Nano Lett., Nano Energ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

王玉琼,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现为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卓百博士后,入选香江学者计划。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余篇,如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

李虎,博士毕业于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师从樊瑜波教授和李舟研究员。现为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由北航常凌乾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教授联合培养指导。现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一)、通讯作者20余篇,如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等。

通讯作者

常凌乾,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曾入选教育部、中组部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芯片、纳米电穿孔、生物传感器。发表SCI期刊论文95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75篇(期刊IF>10论文60篇),如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AC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获Micro Nano Engineering青年科学家奖 (Elsevier期刊, 首位国内获奖人)、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最高奖-校长奖等。

王柳.png

王柳,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同年进入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电子器件。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5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ACS Nano、Small和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等,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合作课题和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6项。

(审核:李建伟)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路
邮编:100191    传真:010-82317850    电子信箱:kyy@buaa.edu.cn